那天在永康街轉角遇到的和菓子小店真讓人驚喜。櫥窗裡晶瑩剔透的水信玄餅,裹著細緻黃豆粉的蕨餅,還有胖嘟嘟的草莓大福⋯⋯這些精緻的日式甜點總能瞬間擄獲我的心。你知道嗎?其實這些看似高難度的點心,在家也能重現!我開始嘗試動手做,過程雖然有點手忙腳亂(特別是第一次蒸麻糬時黏得滿手都是),但那份療癒感實在難以言喻。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摔過幾次跤才琢磨出來的私房食譜,還有在臺北挖到的幾間寶藏小店,一起找尋那份專屬的甜蜜吧!
目錄
說真的,以前我總覺得日式甜點是種「看得見卻吃不到的藝術品」。直到有次在臺中勤美誠品附近的小店,鼓起勇氣點了抹茶蕨餅,那入口即化、微苦帶甘的茶香,徹底推翻了我的刻板印象。原來好的日式甜點不只是視覺享受,味道層次可以這麼豐富。後來我才知道,日式甜點講究「旬」(季節感)、「五感」(視聽觸味嗅),甚至盛裝的器皿都影響整體體驗。這種細膩,是它們獨特的魅力所在。
經典款日式甜點特色比較一覽
甜點名稱 | 主要口感 | 風味特色 | 適合場合 | 個人難度評價 ★ |
---|---|---|---|---|
草莓大福 | 外Q軟內多汁 | 新鮮水果甜 + 紅豆泥醇厚 | 下午茶、送禮 | ★★☆ (中低) |
抹茶蕨餅 | 冰涼軟嫩彈牙 | 濃鬱茶香 + 黃豆粉香氣 | 夏日消暑、餐後甜點 | ★★★☆ (中) 容易失敗! |
銅鑼燒 | 鬆軟餅皮+綿密餡 | 蜂蜜香 + 紅豆/抹茶奶油內餡 | 野餐、點心 | ★★☆ (中低) |
水信玄餅 | 入口即化 | 淡雅黑糖蜜 + 黃豆粉 | 視覺宴饗、清爽結尾 | ★☆☆ (低) |
註:難度評價基於家庭製作容易成功程度,滿分5顆★
失敗經驗談: 蕨餅真的很怕水分!有次我偷懶沒把容器徹底擦乾,結果做出來的成品軟爛不成形,完全失去該有的Q彈,整鍋只能忍痛倒掉… 後來學乖了,所有工具一定用廚房紙巾仔細擦過再碰粉類。
🍓 夢幻草莓大福 (いちご大福)
食譜來源: 多次實驗調整 + 參考日本烘焙老師的配方比例
失敗次數: 至少3次 (不是皮太厚就是草莓煮出水…)
食材 (約做6顆):
- 糯米粉 (白玉粉) 100g (強烈建議用日本白玉粉,口感真的差很多!)
- 砂糖 30g (不愛太甜可減5g)
- 水 150ml (常溫即可)
- 日式粒餡 或 細紅豆沙 180g (分成6份,每份約30g) – 個人偏好帶顆粒的口感
- 新鮮草莓 6顆 (中等大小,洗淨去蒂並徹底擦乾!一點水都不能留)
- 片慄粉 (或熟的太白粉/玉米粉) 適量 (防沾用) – 鋪在工作檯上
做法:
- 蒸麻糬皮: 把糯米粉、砂糖和水在耐熱碗中攪拌均勻,直到沒有粉粒。重點! 碗口一定要緊密覆蓋保鮮膜!戳幾個小洞透氣。放進微波爐,高火2分鐘 取出,快速攪拌一下 (小心燙!),再蓋回保鮮膜,高火1分半到2分鐘 直到麵糊呈透明狀熟透。沒微波爐就用蒸鍋,中大火蒸20分鐘。
- 揉捏降溫: 這步驟超關鍵!麻糬稍微放涼到能忍受的溫度,就倒在預先撒好片慄粉的工作檯上。手上也沾滿粉,開始揉壓、拉扯它 (像在玩黏土)。揉個5-10分鐘,麻糬會變得光滑有彈性。蓋上濕布或保鮮膜防乾燥,放涼備用。(手感提示: 揉到耳垂般的柔軟度就對了!)
- 組合包餡: 把麻糬皮分成6等份 (每份約40g)。紅豆餡壓扁成圓片,完整包住一顆擦乾的草莓 (豆沙要完全封好草莓,不能露出來,否則濕氣會滲到皮裡)。取一份麻糬皮,在手中輕輕攤開成圓片 (中心厚邊緣薄),把包了豆沙的草莓放上去,用虎口慢慢往上收口,捏緊。最後在表面薄薄滾一層片慄粉防沾黏。
製作秘訣與真心話:
- 草莓擦乾: 這是血淚教訓!草莓表面殘留水分會讓麻糬皮濕黏破掉,成品放不久。
- 皮別桿太薄: 太薄容易撐不住內餡而破開,約0.3-0.4cm厚度較安全。
- 當天食用最佳: 冷藏後皮會變硬,即使退冰口感也沒剛做好那麼讚。真要冰的話,密封好放冷藏不超過1天,吃前稍微回溫。
- 個人偏好: 我覺得用帶點顆粒的日式粒餡,比完全滑順的紅豆沙,和大福的軟糯外皮搭配起來更有層次感,甜度也比較不膩。
🍵 京都風抹茶蕨餅 (抹茶わらび餅)
食譜來源: 融合網路教學與日本食譜書
失敗次數: 2次 (凝固失敗變抹茶湯…還有一次粉沒拌勻結塊)
食材 (約4人份):
- 蕨餅粉 (わらび餅粉) 25g (一定要買專門的粉! 不能用其他粉替代!)
- 抹茶粉 (高品質純抹茶粉) 5g – 推薦丸久小山園若竹等級
- 砂糖 25g (可依口味調整)
- 水 200ml
- 表面裹粉:
- 黃豆粉 (きな粉) 3大匙
- 抹茶粉 1小匙 (可省略,純用黃豆粉也行)
- 黑糖蜜 (くろみつ) 或 沖繩黑糖漿 適量 (搭配食用)
做法:
- 乾粉混合: 在一個絕對乾燥的小鍋子裡,把蕨餅粉、抹茶粉和砂糖先徹底拌勻。這一步是為了避免抹茶粉遇水結塊。
- 加熱攪拌: 將水分次加入粉類中,一邊加一邊用打蛋器用力攪拌,直到完全融合沒有顆粒。開中小火加熱,持續不停地畫圈攪拌!你會發現液體慢慢變稠、越來越透亮有光澤。當液體沸騰,冒出大泡泡並呈現透明濃稠狀(像勾芡很濃的感覺),而且能看見鍋底紋路時,再持續攪拌煮約1分鐘即可關火。
- 入模冷藏: 準備一個平底容器(飯盒或玻璃保鮮盒都可以),內層務必鋪上烘焙紙或薄薄塗一層無味的植物油(如葡萄籽油)。將煮好的抹茶糊倒入容器中,稍微晃動讓表面平整。放涼後蓋上蓋子或保鮮膜,冷藏至少2小時讓它完全凝固變硬。
- 切塊裹粉: 取出凝固好的抹茶蕨餅,倒扣在撒了混合粉(黃豆粉+抹茶粉)的盤子上。用沾了水的刀子(每切一刀擦一下,防沾)切成喜歡的大小(方塊或條狀)。把每一塊蕨餅都均勻地裹上混合粉。
- 享用: 盛盤後,淋上適量的黑糖蜜即可享用!冰冰涼涼、帶著濃鬱茶香和黃豆粉香氣的口感,超級消暑。
製作秘訣與真心話:
- 容器乾燥: 蕨餅粉非常敏感,鍋子或容器有一點水氣就容易失敗結塊。
- 攪拌不能停: 加熱過程絕對不能偷懶,要不停攪拌才能滑順。火力也不能太大,否則底部易焦。
- 凝固關鍵: 冷藏時間要夠!沒完全凝固就切會散開。如果冷藏超過3小時還軟軟的,通常是加熱時間不足或粉水比例有誤。
- 日式甜點店小觀察: 高階的抹茶蕨餅通常會強調使用「本わらび粉」(真正從蕨類根部萃取的粉),香氣更獨特,但價格非常高昂且難取得。一般家庭用市售的「わらび餅粉」就很足夠了。
- 個人偏好: 我喜歡在黃豆粉裡多摻一點抹茶粉(比例約2:1),視覺上更綠,茶味也更突出。黑糖蜜建議選濃稠一點的,風味更足但別淋太多搶了蕨餅本身的味道。
臺北私藏日式甜點店分享(純個人喜好!)
- 明月堂 (老字號和菓子專賣): 在中山區靠近條通。他們的日式甜點種類超多,從最中、羊羹到季節限定的櫻餅都有。我特別愛他們的慄大福,秋天限定,裡面是整顆蜜漬栗子!真材實料但價格偏高。
- 平安京茶事: 師大商圈名店。抹茶控天堂!抹茶蛋糕捲、抹茶千層、抹茶聖代都很有名。他們的抹茶蕨餅確實做得不錯,口感很到位,但假日人潮多到誇張…建議平日前往才有機會好好品嚐。
- 三日月茶空間: 隱身在東區巷弄二樓。環境清幽日式風,很適合聊聊天。主打各式抹茶飲品和簡單的和菓子如水信玄餅、烤糰子。水信玄餅造型很美,搭配的黑糖蜜和黃豆粉很香,但分量偏小,吃的是意境。
- 九州鬆餅咖啡 (微風南山店): 雖然主打鬆餅,但我意外發現他們的銅鑼燒冰淇淋很讚!現烤的銅鑼燒餅皮微溫,夾著冰涼的抹茶或焙茶冰淇淋,冰火口感超滿足。下午時段人比較少。
🥞 平底鍋搞定!綿密銅鑼燒 (どら焼き)
食譜來源: 參考多個食譜後調整出成功率高的比例
失敗次數: 數不清… 煎破皮、表面不美、太乾都有
食材 (約做6片餅皮,即3個銅鑼燒):
- 低筋麵粉 100g (過篩)
- 泡打粉 1小匙 (約4-5g,不能省略! 這是蓬鬆關鍵)
- 雞蛋 2顆 (室溫)
- 砂糖 60g (我試過減到50g,風味稍差)
- 蜂蜜 1大匙 (約15ml,增加濕潤度和香氣必加!)
- 牛奶 30ml (可換成水或豆漿)
- 冷水 1小匙 (調整濃稠度用)
- 夾餡: 市售細滑紅豆沙 150g (分成3份) 或 自製卡士達醬/抹茶奶油餡
做法:
- 調麵糊: 雞蛋打入大碗,加入砂糖和蜂蜜,用打蛋器攪拌均勻即可,不用打發。倒入牛奶拌勻。將過篩的低粉和泡打粉一起加入蛋液中,用橡皮刮刀以切拌方式輕輕混合至無乾粉即可!千萬別過度攪拌導致出筋,麵糊會太硬。這時麵糊應該是有點濃稠但可流動的狀態,如果太稠就加那1小匙冷水調整。蓋上保鮮膜,靜置鬆弛30分鐘。這個步驟讓泡打粉作用,煎出來更漂亮。
- 煎餅皮: 用廚房紙巾沾一點點油,在不沾平底鍋上薄薄擦一層。開小火預熱鍋子 (火太大絕對失敗!)。用大湯匙舀一勺麵糊(約50g),從鍋子正上方垂直倒入,麵糊會自然攤成圓形。保持小火,煎到表面冒出很多小氣泡,且氣泡開始破裂時(約1.5-2分鐘),即可用鍋鏟小心翻面。翻面後再煎約30秒到1分鐘,上色即可鏟起。重複直到麵糊用完。每煎一片之間,鍋子可以離火降溫幾秒,或用濕布擦一下鍋底降溫,避免鍋子過熱導致餅皮焦黑。
- 組合: 取一片完全冷卻的餅皮(熱的夾餡會融化!),在較不美觀的那面抹上一層厚厚的紅豆沙(約50g),再蓋上另一片餅皮(較美觀面朝外),輕輕壓合邊緣就完成了!
製作秘訣與真心話:
- 鍋溫是靈魂: 一定要用小火!耐心等氣泡出現。火太大會外面焦黑裡面不熟。
- 不沾鍋必備: 普通的鐵鍋或沒有養好的鑄鐵鍋容易沾到懷疑人生。
- 麵糊勿過度攪拌: 混合到看不見乾粉就停手,有少許小顆粒沒關係,靜置後會化開。過度攪拌會出筋,餅皮口感變硬韌。
- 靜置很重要: 鬆弛後的麵糊煎出來更均勻平滑。
- 個人偏好: 經典紅豆沙當然好吃,但我有時會自己做微苦的抹茶奶油餡(鮮奶油+抹茶粉+少許糖打發)來夾,更清爽不膩!也有人愛加一小塊奶油增加風味層次。
- 日式甜點小知識: 據說銅鑼燒餅皮表面的氣泡分佈和細密程度,是師傅手藝的展現呢!家庭製作不用太苛求完美,好吃最重要。
💧 夢幻水晶球:櫻花水信玄餅 (水信玄餅)
食譜來源: 參考包裝說明 + 網路創意變化
失敗次數: 0次!(最簡單的一款,但造型可自由發揮)
食材 (約做4個):
- 市售水信玄餅粉 (白涼粉/Rock Sugar Mix) 16g (關鍵材料!)
- 熱開水 320ml (一定要沸騰的水!)
- 鹽漬櫻花 4-8朵 (先泡水去鹽,約換水3-5次,最後一次用冷開水泡開備用)
- 淋醬:
- 黑糖蜜 或 沖繩黑糖漿 適量
- 熟黃豆粉 適量
做法:
- 溶解粉類: 將水信玄餅粉倒入一個耐熱的碗或壺中。把滾燙的沸水一口氣沖入粉中。立刻用湯匙或打蛋器快速、用力攪拌,直到粉末完全溶解,液體呈現清澈狀態(約需1-2分鐘)。
- 入模定型: 準備好水信玄餅專用的圓球模具(矽膠模最好脫模),或小碗、布丁杯也行。將泡開、瀝乾水的鹽漬櫻花放入模具底部。小心地將步驟1的透明溶液倒入模具中,約8-9分滿(冷卻凝固時會微微收縮)。
- 冷卻凝固: 讓模具稍微放涼後,蓋上蓋子或保鮮膜(防止表面乾掉結皮),放入冰箱冷藏至少2小時,直到完全凝固成固體狀態。
- 脫模裝盤: 凝固後取出,小心地從模具中倒扣出來(矽膠模輕壓邊緣即可脫落)。放在小碟子上。
- 享用: 在水信玄餅上撒上一些熟黃豆粉,再淋上適量的黑糖蜜即可。用湯匙輕輕敲破它,感受那瞬間的清爽口感!
製作秘訣與真心話:
- 沸水是關鍵: 水溫不夠高,粉無法完全溶解,成品容易混濁或無法凝固。
- 徹底去鹹: 鹽漬櫻花一定要泡水多次,直到幾乎沒有鹹味為止,否則會破壞整體風味。也可用其他可食用乾燥花或水果丁替代。
- 模具選擇: 圓球模視覺效果最好,但用家裡現有的小容器也完全沒問題。
- 變化玩法: 可以把部分開水換成無糖茶(如煎茶、焙茶)或果汁(如柚子汁),做出不同風味和顏色的透明水晶球!
- 日式甜點店賣點: 這款日式甜點賣相極佳但成本不高,很受歡迎。通常強調其清涼解膩的特性。
- 個人偏好: 我覺得黑糖蜜淋多一點比較夠味,因為水信玄餅本身幾乎沒什麼甜度。黃豆粉也不要省,香氣加分很多。
家庭製作日式甜點常遇到的麻煩問題 Q&A
- Q:做好的草莓大福放冰箱後,麻糬皮變好硬,一點也不Q軟了,怎麼辦?
- A:這是糯米類點心的宿命啊!冷藏後澱粉會老化變硬。解決方法:
- 盡量當天吃完,口感最佳。
- 如果真要冷藏,請用「保鮮盒」或「密封袋」裝好,減少水分流失。
- 食用前從冰箱取出,不要拆封,放在室溫下回溫約15-30分鐘(依天氣而定),皮會稍微回軟一些。
- 微波爐急救法: 拆開後放進可微波容器,表面灑幾滴水,蓋上微波蓋(留縫),用最低功率(解凍檔)微波10-15秒試試看,時間勿長否則會塌掉變形。這招有用但不保證完全恢復最初口感。
- Q:哪裡可以買到正宗的日式甜點材料?像蕨餅粉、白玉粉、日式紅豆餡?
- A:在臺灣找這些材料方便多了!
- 大型日系超市: 像微風超市、JASONS、citysuper 通常有專門的日本食品區,可以找到白玉粉、蕨餅粉、罐裝紅豆餡(推薦「北海道十勝紅豆」或「つぶあん/こしあん」)、黃豆粉、黑糖蜜等。價格稍高但品質有保障。
- 烘焙材料行: 像是旺來興之類的連鎖店,或地區性的烘焙材料行(如臺北的「旺福」、「食貨誌」網店),常有販售小包裝的日式點心材料粉類,價格較實惠。
- 網路購物平臺: 蝦皮、PChome 24h購物、momo等輸入關鍵字「日式 甜點 材料」、「白玉粉」、「蕨餅粉」就能找到很多賣家。注意選擇評價好、商品來源清楚的店家。
- 專門日本食品進口商: 有些店家在網上有商城(例如專營日本食材的「合購網」型別店家)。
- Q:想買現成的精緻日式甜點送禮,臺北有推薦的店嗎?包裝也要美美的!
- A:送禮要體面,包裝和品質都不能馬虎:
- 明月堂: 老店有口碑,和菓子選擇多樣,包裝典雅大方,適合送長輩或有品味的朋友。
- 菓實日: 蛋糕類和常溫點心都很精緻,季節限定商品常常美到捨不得吃,包裝設計很有質感。
- 和生御賞: 在信義區百貨內有櫃,專賣高階日式伴手禮,如最中、羊羹組合等,禮盒包裝非常高階。
- 微熱山屋 (特定門市): 雖然以鳳梨酥聞名,但他們的門市(如民生公園門市)有時會推出精緻的日式風味限定點心,包裝也很體面。
挑選建議: 先觀察對方的口味喜好(愛抹茶?愛紅豆?愛清爽?),選擇有季節感或店內招牌的商品。買之前查一下評價,確保新鮮度。
看著自己做好的日式甜點擺滿一桌,那種滿足感真的難以形容。雖然過程難免失誤(誰沒把蕨餅煮成糊過呢),但每次開啟冰箱看見這些親手完成的點心,總覺得特別踏實。日式甜點的精緻,不只是味道的堆疊,更像是一份對生活細節的溫柔注視。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完美複製京都老師傅的手藝,但那份將溫暖與心意揉進麵粉與紅豆裡的初衷,才是最動人的滋味。下次嘴饞時,不妨也捲起袖子試試看?說不定,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適合待在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