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蘭種植

風蘭種植全指南:時間選擇、季節管理與關鍵技術分享

 

哈囉大家好,我是路書君!帶團超過十年,台灣的山林溪谷、奇花異草,我看過的也不少啦。但說到氣質獨特、清雅脫俗的,風蘭絕對排得上名號!它那細長的葉片隨風搖曳,花朵小巧精緻,帶著若有似無的香氣,真的很難讓人不愛上它。最近好多團友私下問我:「路書君啊,看你常在山上拍風蘭,到底要怎麼種啦?陽台可以種嗎?」問的人實在太多了,乾脆把我這些年觀察老師傅們種植、自己摸索(也養死過不少盆…),加上請教園藝達人的心得,好好整理成這篇攻略。這次我們不再只是「看花」,而是要學會「種花」,讓你居家也能享受這份山野間的靈氣!

 

風蘭種植時間
風蘭種植時間

說到種風蘭,首先絕對要釐清的就是「風蘭種植時間」!這點搞錯了,後面再努力可能都事倍功半。風蘭不是一年四季隨便你愛種就種的植物。

依據我的經驗和眾多前輩的說法,風蘭種植時間的黃金期,主要集中在春季的中後期(大約是3月到5月)以及秋季(9月下旬到11月上旬)。為什麼是這兩個時段?

  • 春季(3-5月): 這時台灣天氣開始回暖,但還不會太酷熱(尤其在北部和中海拔山區)。風蘭結束了相對休眠或生長緩慢的階段,根系活力開始增強。選擇這個風蘭種植時間進行分株或上板、換盆,新根萌發速度快,植株能很快適應新環境,順利接上接下來的生長旺季。記住,避開春寒料峭的早春(2月以前)和即將酷熱的初夏(6月)。
  • 秋季(9月底-11月): 過了炎熱的夏季,秋老虎的威力也減弱了,天氣轉為涼爽舒適。這時也是風蘭另一個重要的生長時機點。在這個風蘭種植時間操作,植株有足夠的時間在冬季低溫來臨前長出新根、適應環境,儲備能量過冬。務必要在氣溫明顯轉冷(通常是12月中下旬之後,尤其寒流來襲前)之前完成。

這裡要特別強調一個觀念:風蘭種植時間絕對不僅僅是指「把植物埋進介質裡的那一天」。它是一個包含前置作業(選株、準備材料)後續關鍵適應期照料的重要時間窗口。在這個正確的風蘭種植時間內操作,能大大提高成功率。錯過了黃金期怎麼辦?真心建議你忍一忍!除非植株狀況危急(例如嚴重爛根必須急救),否則硬要在盛夏嚴冬或梅雨季種植,風險真的超高,我踩過的坑不想你也踩…(回想去年夏天手癢分株,結果掛了三株心頭好,痛啊!)

風蘭種植季節
風蘭種植季節

瞭解了風蘭種植時間的黃金點,我們再拉大視野,看看一年四季風蘭種植季節的特性與管理要點。每個風蘭種植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條件,直接影響風蘭的生長狀態和我們的照料方式。

種植季節 氣候特徵 風蘭狀態 重點管理任務 風蘭種植操作建議
春季 回暖、濕度漸增、日照溫和 甦醒、進入快速生長期、新芽萌發、根系活躍 重點:供水、給肥 (薄肥勤施)、增加光照。 注意預防突然的高溫和乾燥空氣。 黃金種植季節! 非常適合分株、換盆、上板、購買新株。
夏季 高溫、高濕、強光、午後雷陣雨 持續生長 (部分種類可能稍緩)、需留意散熱通風 重點:加強通風、遮蔭 (30-50%)、勤澆水但避免介質積水。 預防悶熱爛根、曬傷、病蟲害爆發。 風險極高! 非不得已 (如搶救) 避免換盆、分株。
秋季 天氣轉涼、濕度適中、日照溫和 另一生長小高峰、花芽分化期 (部分種類)、準備過冬 重點:逐步減少氮肥、增加磷鉀肥、維持光照與水分。 注意日夜溫差變化。 優良種植季節! 適合分株、換盆、上板。
冬季 低溫、濕冷、日照較弱 生長緩慢或停滯、休眠狀態 重點:嚴格控水、停肥、注意防寒 (尤其10°C以下)。 保持較高空氣濕度但避免讓植株結冰。增加光照。 不建議! 根系活動弱,恢復困難。僅維持現狀。

 

這張表大家要存好啊!不同風蘭種植季節的管理重點天差地別。像夏天,我們帶團上山,中午過後山谷裡的濕熱感,連人都覺得悶,何況是風蘭?這時候重點絕對是「通風!通風!再通風!」把它放在涼爽的地方,遮蔭做好,比拼命澆水更重要。記得有次一位團友跟我抱怨他的風蘭夏天莫名其妙爛了,一問之下,原來是寶貝它怕曬,放在室內窗邊,但窗戶很少開… 這就是典型的忽略了風蘭種植季節特性導致的悲劇。

到了冬天,尤其寒流來襲,北部平地都可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這時風蘭種植季節的重點就變成「保命」。澆水?一個月一次都嫌多!保暖?但絕對不能用電暖器對著吹,乾燥的空氣會讓葉子像紙片一樣脆掉。我的做法是把它們移到室內較溫暖、有明亮散射光但避開冷風直吹的地方(例如離陽台窗戶一段距離的桌上),偶爾在晴天的中午用室溫水輕輕噴濕一下周圍空氣或板面就好。

風蘭種植方法
風蘭種植方法

好,知道了最佳風蘭種植時間和每個風蘭種植季節的特性,接下來就是實戰的「風蘭種植方法」了!風蘭的種植方法和一般盆花很不一樣,它原生長在樹幹或岩壁上,根系需要呼吸,非常怕悶、怕積水。所以,「風蘭種植方法」的核心就是模仿它的自然棲地 – 讓它「附著」而非「深埋」。主要方法有幾種:
風蘭種植技術

  • 『附生上板法』(最經典推薦!)

    • 材料: 蛇木板、櫸木段、相思木炭、軟木板、甚至厚實的樹皮(如栓皮櫟)、藤編籃也行。重點是材質耐腐朽、透氣性絕佳。新手我強烈推薦從尺寸適當的蛇木板開始,比較容易成功。

    • 步驟:

      • 前置: 將選好的板子浸泡清水(最好隔夜),讓它吸飽水。
      • 定位: 將風蘭植株的基部(就是根和莖連接的地方)輕輕貼在板子上。想想它在樹上的樣子,根是自然散開攀附的。
      • 固定: 這是關鍵! 用透氣、耐腐的材料將植株穩固地綁在板子上。常用的是:
        • 尼龍線(釣魚線): 透明耐用,但有點滑,捆綁需要技巧。
        • 棉線/麻繩: 天然材質,較環保,但容易腐朽需定期檢查更換。
        • 植膠帶/蘭花專用固定帶: 有黏性但透氣,方便快捷(新手友善!)。
        • 細軟的鋁線: 可塑性強,但要小心別勒傷植株。
      • 綁的重點是「穩固但不過度壓迫」。根莖部位不能綁死,要留有生長的空間。根鬚可以讓它自然散開,末端接觸板面。想想是幫它找個家貼著,不是五花大綁!
      • 固定好後,可以在根部周圍少量鋪上一層薄薄的水苔(品質好的智利或紐西蘭水苔,使用前先泡水擰乾至不滴水),幫助保濕和引導新根附著。但水苔千萬不能多、不能包太厚,否則反而悶根!也可以完全不鋪水苔,靠噴水維持濕度讓根自己抓板。
    • 優點: 最符合風蘭原生態,透氣性最佳,觀賞性強(掛起來像藝術品!)。

    • 缺點: 水分蒸散快,需要更勤快地噴水或浸泡補水(尤其在乾燥季節或環境)。

    • 路書君碎念: 剛上板的植株,新根還沒長出來抓住板子前,千萬別讓它劇烈晃動或風吹掉落!綁紮點要定期檢查(特別是用水苔或棉麻線固定的),鬆了要調整,腐朽了要更換。我第一次用棉線綁,三個月後發現線爛了,風蘭差點掉下來,還好及時發現…

  • 『盆植法』
    風蘭種植時間

    • 材料: 選擇透氣性極佳的盆器是關鍵!推薦:
      • 孔洞超多的素燒盆(紅陶盆): 經典之選,透氣散濕一流,但較重。
      • 網格狀塑膠盆(蘭花專用盆): 輕便,容易觀察根系,但相對沒那麼透氣。
      • 木條盆/藤籃: 透氣性佳,觀賞性好。
      • 絕對避免: 沒有底孔或側孔的瓷盆、釉盆,一澆水就等著收屍吧…
    • 介質: 務必使用粗顆粒、排水絕佳的混合介質。常見配方組合(選幾種混合):
      • 樹皮塊(中小粒): 基礎材料,提供結構、透氣(如松樹皮、櫟樹皮)。
      • 顆粒狀木炭: 幫助吸附雜質、調節濕度、防腐。
      • 火山石/輕石/發泡煉石: 增加排水、保氣。
      • 蛇木屑/椰塊: 提供纖維結構,保水適中。
      • 少量水苔: 極少量混入,增加一點保濕力(新手可先不加)。
      • 避免: 一般培養土、泥炭土、細沙,這些太保濕太密實的東西會悶死風蘭根!
    • 步驟:
      • 盆底先鋪一層較粗的顆粒(如大塊火山石或發泡煉石)幫助排水。
      • 將植株放入盆中,調整高度讓根莖基部微微露出盆面(別埋住假球莖!)。
      • 一手扶住植株,一手將混合好的顆粒介質輕輕填充到根部周圍。關鍵是「填充」而非「壓實」!輕輕搖晃盆子讓介質自然落下填滿空隙就好,絕對不要用手去壓緊!壓實了根就無法呼吸了。
      • 填到植株穩固即可,不需要填滿盆緣。
    • 優點: 管理相對方便(澆水頻率比上板低),適合環境濕度較低或沒時間頻繁噴水的人。
    • 缺點: 透氣性無論如何都比不上上板法,介質老化快(約1-2年需換盆更新),需更嚴格控制澆水避免積水爛根。
    • 路書君實例: 我陽台上有幾盆用素燒盆+樹皮塊/木炭種的風蘭,長得還不錯。但我發現同樣環境下,上板的風蘭根系明顯更粗壯、白淨,生長活力更好。盆植的要控制住手不能澆水太勤快!
  • 『倒吊法』(進階玩法)

    • 這是最貼近原生態的極致玩法!直接把綁紮好的風蘭植株(通常是綁在單塊木頭或大塊樹皮上)用繩子或鐵絲倒掛起來。讓它的葉片自然下垂生長。
    • 優點: 透氣性無敵,排水極快,完全不會積水。觀賞性獨特。
    • 缺點: 極度需要高濕度環境(例如溫室、雨林缸、或非常通風潮濕的環境如北海岸山區),澆水/噴水頻率要非常高(可能一天數次),管理難度很大。普通居家環境通常濕度不夠,容易乾死。
    • 路書君建議: 新手絕對不要輕易嘗試!這需要對環境濕度和澆水節奏有非常精準的掌控。我在一位資深蘭友的溫室裡看過,美得像精靈,但回家自己試掛一株普通種,不到兩週就乾癟救不回來了… 除非你家環境得天獨厚,或者願意天天當個噴霧工。

總結一下,選擇哪種風蘭種植方法,取決於你的種植環境(通風、濕度)可用時間(管理頻率)個人喜好

  • 環境通風佳、濕度中高、有時間常噴水: 強烈推薦『附生上板法』,風蘭最開心。
  • 環境較乾燥、沒時間常噴水、或怕麻煩: 『盆植法』(選對盆和介質!)是相對務實的選擇。
  • 專家級、有模擬雨林環境: 可以挑戰『倒吊法』展現極致美態。

風蘭種植技術
風蘭種植季節

選好了風蘭種植方法,別以為就萬事OK了。要讓風蘭長得健壯、開出清雅小花,還需要掌握核心的「風蘭種植技術」。這些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 光照管理技術:

    • 需求: 風蘭喜歡明亮的散射光。想像它在森林樹冠層下的環境,有光但不會被烈日直射。
    • 技術要點:【位置選擇】
      • 理想位置: 東向窗邊(上午溫和陽光)、北向窗邊(明亮但無直射光)、西向窗邊需有厚窗簾或外推陽台植物遮擋下午強光。南向陽台必須遮蔭(30%-50%遮光網)。
      • 觀察葉色: 這是最好指標!健康風蘭葉色應該是翠綠到稍帶點黃綠。
      • 葉色深綠偏墨綠甚至徒長變細軟: 光線嚴重不足!趕快移亮點的地方。
      • 葉色偏黃、甚至出現曬斑或焦枯: 光線太強曬傷了!趕快移到陰涼處或加強遮蔭。
      • 路書君Tips: 別小看台灣的太陽,尤其夏天!我有一盆放在西曬陽台但靠內側的,本以為沒事,結果一個連續晴天,葉尖就焦了… 立刻加裝一層活動遮光網解決。
  • 澆水與濕度管理技術:

    • 原則:【寧乾勿濕,澆則澆透,通風帶走】! 爛根幾乎是風蘭新手的第一大殺手!
    • 技術要點:【判斷與執行】
      • 上板種植:
        • 判斷時機: 看板子乾的程度!手指摸板面感覺乾燥,或拎起來明顯變輕了,就需要補水。通常天氣好時,夏天可能每天甚至一天兩次,冬天可能一週甚至更久一次。絕不能按日曆澆水!
        • 澆水方式:【浸泡法】最推薦! 把整塊板子(連植株)浸泡在常溫清水中(雨水、RO水、自來水靜置1-2天去氯更好),讓板子和根充分吸水。泡多久?看板子厚度和新舊,一般5-15分鐘足夠。看到沒有氣泡冒出了(表示吸飽了),就可以拿起來,瀝乾多餘水分(很重要!),再掛回通風處。
        • 不方便浸泡?用噴壺大量噴淋,直到板子濕透、根系變綠(乾根是灰白色),同樣要確保噴完後通風良好,讓葉心積水儘快蒸散掉。
      • 盆植:
        • 判斷時機: 最可靠是「拎盆法」:感覺盆子變輕很多;或「手指探測法」:手指伸入介質表面下一節(約2-3公分),感覺乾燥了。絕對不要看錶土乾就澆!
        • 澆水方式: 澆則澆透! 用長嘴壺沿盆邊緩慢澆水,直到水從盆底孔大量流出。確保盆底不積水! 和上板一樣,澆透後通風很重要。
      • 濕度管理:
        • 風蘭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理想約50%-70%)。
        • 技術:【提高濕度但不濕身】
          • 群植: 把植物放在一起,相互營造濕潤小環境。
          • 水盤墊石: 淺盤放水,上面鋪鵝卵石或發泡煉石,盆放石頭上(盆底不接觸水面)。
          • 室內加濕器: 乾燥季節或空調房好用。
          • 注意: 所有提高濕度的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通風的基礎上!否則濕+悶=爛根+病害!別為了加濕把植株悶在潮濕角落。
    • 路書君血淚史: 剛開始愛心爆棚,看葉子有點軟就以為缺水,拼命噴水…結果好幾盆根部發黑軟爛。後來學會「拎重量」和「看葉片飽滿度」判斷,情況就好多了。通風!通風!通風!強調一百遍都不夠!
  • 通風管理技術:【重中之重!】
    風蘭種植方法

    • 核心地位: 通風甚至比澆水更重要!良好的空氣流動能:
      • 帶走多餘水分,防止爛根爛莖。
      • 降低葉心、莖基部積水引發病害的風險。
      • 幫助植株散熱(尤其夏天!)。
      • 讓植株更強健。
    • 技術要點:【創造流動】
      • 擺放位置: 選擇自然通風良好的地方(窗邊、陽台、戶外棚架下)。避免密閉空間、不通風的角落。
      • 輔助工具: 在悶熱、無風的日子(例如夏季無風的午後),使用循環扇(不對著植株直吹,而是擺動或吹向旁邊牆壁製造空氣流動)是絕佳的解決方案。我在夏天一定會開循環扇對著蘭花區旁邊吹,讓空氣持續流動。
      • 路書君強調: 很多人掛在浴室想增加濕度,但如果浴室不通風,絕對是死亡陷阱!寧願濕度稍低但通風,也不要高濕悶閉!
  • 施肥管理技術:【薄肥勤施是王道】

    • 風蘭生長速度不算快,需肥量不大,且根系對鹽分敏感。
    • 技術要點:【時機、濃度、頻率】
      • 時機: 只有在植株處於明顯生長狀態時施肥(通常是春季新葉新根長出後,以及秋季涼爽期)。冬季低溫期、夏季酷熱期(>32°C)、剛種植/換盆適應期(至少1個月內)絕對禁肥
      • 肥料選擇: 選擇蘭花專用的均衡肥料高磷鉀肥(促進開花)。水溶性肥料容易控制濃度。
      • 濃度:【極稀薄!】 務必遵循包裝說明,並建議再減半使用(例如標示稀釋1000倍,你用2000倍)。風蘭寧可餓一點也不要撐死!
      • 頻率:【勤施=次數多但每次極稀】 生長季可以每2-4週施一次極稀薄的液肥。比一個月一次濃肥效果好得多、安全得多。
      • 施肥方式:【灌根/噴葉皆可】
        • 灌根:當作澆水一樣,用稀薄肥水澆透介質或浸泡板子(施肥後的浸泡時間可以短一點)。
        • 噴葉:使用更稀釋的肥水(通常建議灌根濃度的1/4至1/2),噴灑葉片正反面(尤其葉背吸收好)。選擇涼爽的早晨進行,確保傍晚前葉面能乾燥。
      • 重要: 施肥前確保植株根系濕潤(先澆點清水),避免乾旱時施肥燒根。施肥後的第一次澆水,請用大量清水沖洗介質或板子,幫助帶走可能積累的鹽分(俗稱「洗鹽」),可以減少肥傷風險。
    • 路書君經驗: 我現在都用3000-4000倍左右的蘭花專用肥,每次澆水(生長期)都加一點點,效果溫和又安全。以前貪心,用了較濃的肥,結果葉尖焦黑,嚇得我趕快用大量清水沖洗了好幾次才救回來。
  • 病蟲害防治技術:【預防勝於治療】

    • 在良好環境(通風、適當光線、合理澆水)下生長的風蘭,其實很少病蟲害。重點是預防!
    • 蟲害(偶見):
      • 介殼蟲: 最常見。白色或褐色小點吸附在葉背葉基。少量時可用酒精棉片擦拭清除。嚴重需用藥(如礦物油、益達胺等,注意濃度)。
      • 粉介殼蟲: 白色棉絮狀。同樣先手動清除,嚴重用藥。
      • 紅蜘蛛: 乾燥悶熱環境易發。葉背有細小紅點,葉面有失綠小點。加強通風噴霧增濕(紅蜘蛛怕濕),嚴重時噴藥(如苦楝油、蟎類專用藥)。
    • 病害:
      • 軟腐病(爛根爛莖): 最致命! 通常是澆水過多、介質不透氣、通風不良導致。發現植株基部變黑變軟、有異味,立即處理!切掉所有腐爛組織(刀片消毒),傷口塗抹殺菌劑(如肉桂粉、大生粉),晾乾傷口後重新綁植在極度通風乾燥之處控水,聽天由命…預防勝於治療!
      • 炭疽病(葉斑): 葉片出現凹陷的褐色或黑色斑點,有輪紋。通常是環境壓力(如曬傷、凍傷、機械損傷)後引發真菌感染。改善環境,移除嚴重病葉,噴灑廣譜殺菌劑(如甲基多保淨)。保持葉片乾燥。
    • 預防技術:【環境衛生、定期檢查】
      • 新購入植株先隔離觀察2-4週。
      • 定期(每週)仔細檢查葉片正反面、葉基、根部狀況,早發現早處理。
      • 保持環境清潔,移除枯葉落葉。
      • 避免澆水過多、保持通風是防病根本!
    • 路書君心得: 自從嚴格控制澆水、強化通風後,我的風蘭幾乎沒再見過病蟲害。偶爾看到一兩隻介殼蟲,用牙籤或酒精棉片就解決了。比起噴藥,改善環境才是治本之道。

風蘭疑難雜症 Q & A

帶團這麼多年,大家喜歡問的問題總是那幾個經典款。關於風蘭,整理三個最常被問爆的:

  • Q: 風蘭如何栽培?感覺好難!

    A: 栽培風蘭的關鍵在於「模仿自然」與「克制干預」。它怕悶、怕濕腳、怕曬傷。核心步驟就是:

    • 選對時間栽種/換盆: 春、秋兩季最安全。
    • 選擇合適的種植方法: 首推上板,其次透氣盆配粗介質。
    • 提供明亮散射光: 避開中午強烈日曬。
    • 嚴格控制澆水: 乾了再澆透,務必通風!寧乾勿濕是鐵律。
    • 保證良好通風: 循環扇是好幫手。
    • 薄肥勤施: 只在生長期用極稀薄蘭花肥。 掌握這幾點精髓,保持耐心(風蘭生長不快),它並沒想像中那麼難搞!
  • Q: 風蘭怎麼照顧?特別是上班族沒時間天天看?

    A: 上班族也有解!

    • 種植方式選盆植: 選紅陶盆+粗顆粒介質(大塊樹皮、木炭、火山石),排水透氣性好,澆水頻率自然降低。
    • 擺放位置很重要: 放在家裡通風最好、光線明亮但無直曬的地方(如明亮的北向窗邊、東向窗邊)。
    • 澆水看「重量」或「手感」: 拎起盆感覺明顯變輕;手指插入介質下2-3公分乾了,才澆透水。一週甚至更久才澆一次是常態。
    • 善用輔助:
      • 夏天開循環扇定時吹(不對著植物直吹)。
      • 盆底墊水盤加濕(盆不碰水)。
    • 施肥佛系: 生長季(春秋)每3-4週澆水時加一點點點點極稀的肥就好。 這樣照顧反而符合風蘭「怕太勤快」的習性,更不容易出錯!我很多團友都是上班族,用這套方法養得挺好。
  • Q: 風蘭的生態習性為何?為什麼要用這麼特別的方式種? >

    A:
    問到根本了!風蘭是典型的附生蘭(Epiphytic Orchid)。在野外,它們紮根在哪裡? 

    棲地: 不是長在土裡!而是附著生長在高大樹木的枝幹或分叉處,或是佈滿苔蘚的岩石峭壁上。
    根系: 暴露在空氣中,主要作用是抓緊支撐物(樹皮、岩石),同時從空氣濕氣、雨水、以及樹皮縫隙中的腐植質吸收水分和養分。它們的根需要呼吸,因此極度怕被悶住、怕長期積水(會爛)。白色的根被(Velamen)能快速吸水,乾燥時則呈現灰白色。
    環境:森林樹冠層下,意味著它們習慣的是明亮但非直射的陽光濾過樹葉(散射光)、空氣流通極佳、濕度高但根部不會持續泡水的環境。晝夜通常有溫差。
    所以,我們在家種植,核心就是要盡量模擬這些生態條件:
    用板子模仿樹幹,或用超透氣顆粒模仿岩石縫隙。
    提供充足散射光,避開酷熱夏日直曬(相當於避免被曬死在沒有遮蔭的樹頂)。
    澆水要透但乾得快,通風帶走多餘水氣(相當於雨後風吹樹幹快乾)。
    保持空氣濕潤(模仿森林濕氣)。
    理解了它的出身背景,那些看似奇怪的種植要求(不埋在土裡、要通風、怕悶濕)就完全合理了!這也是在野外,我們常在潮濕但通風的山澗旁、樹林枝幹上發現它們蹤跡的原因。


風蘭真的很有靈性!雖然生長速度不快,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脾氣,提供合適的環境,看著它抽出潔白強健的新根,慢慢展葉,甚至在某個清晨發現悄悄冒出小花苞,那份驚喜和成就感,真的難以言喻。還記得我在一位苗栗山裡的蘭友家中,看過一株養了快二十年的風蘭,攀附在一塊佈滿歲月痕跡的老櫸木段上,葉片鬱鬱蔥蔥,雖然沒開花,但那生命力和靜謐的美,讓人深深著迷。希望這篇彙集了經驗與教訓的分享,能幫助你輕鬆入手這位來自山林的飄逸仙子!

關於作者

嘿,我是路書君。這名字取得有點諷刺,因為我經常迷路。上次在重慶洪崖洞繞了三圈才找到出口,導航根本不管用,樓梯忽上忽下像在玩真人版魔術方塊。朋友說你這樣還敢自稱路書君?但迷路才有驚喜啊,對吧?

原本只是個普通上班族,五年前第一次去杭州就被西湖邊的老太太坑了。她賣的龍井茶葉罐裡裝的根本是樹枝,可我現在反而懷念那種理直氣壯的騙術。大陸景區門票貴得離譜?確實。但你在黃山看過雲海從腳下滾過去就懂了,有些東西貴得有道理。

最愛鑽巷子找蒼蠅館子。成都寬窄巷子旁邊有家賣擔擔麵的,老闆娘會用四川話罵人,但辣椒香得讓人甘心挨罵。也踩過雷,在西安回民街買過25塊的肉夾饃,肉薄得能透光。後來學會跟著本地大爺大媽排隊,他們才是美食雷達。

為什麼寫部落格?因為發現網上太多攻略像複製貼上。說真的,誰會按表操課旅行啊?我記得上個月在張家界,攻略說要早上六點去排隊,結果我睡過頭,下午去反而遇到絕美晚霞。旅行這東西,有時候計劃就是用來打破的。

討厭寫那些「十大必去」的清單。拜託,去北京為什麼非要擠故宮?我在胡同裡看大爺下棋能蹲一下午。有次跟著修腳踏車的大叔回家吃飯,他老婆做的打滷麵比全聚德烤鴨難忘多了。

最近迷上收集火車票。綠皮車的泡麵味,高鐵上的東北大媽嗑瓜子聲,都是活生生的中國。下個目標是坐青藏線,雖然聽說廁所會結冰。怕什麼,反正我會迷路,說不定能迷到藏民家喝酥油茶去。

這部落格沒什麼了不起的攻略,只有真實踩過的坑和突然笑出來的瞬間。要跟團遊的別找我,想看見旅行皺紋裡的故事的,咱們路上聊。

 


洛神花種植

洛神花種植:季節、時間選擇、栽培方法與專業技術全攻略

貝果做法

貝果做法:從材料準備到完整食譜的零失敗教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