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又是一個濕濕涼涼的天氣。這種時候,腦袋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念頭是什麼?對我這個愛吃又愛煮的人來說,答案永遠只有一個:清燉牛肉湯!一碗清澈見底、香氣撲鼻、喝下去從喉嚨暖到胃裡的牛肉湯,簡直是老天爺賜予的療癒聖品。每次燉上一大鍋,家裡都飄著那種讓人安心又幸福的香氣,鄰居經過我家門口都會忍不住問:「哎呀,又在燉牛肉湯吼?」是啊,這就是家的味道。
不過,說起清燉牛肉湯作法,我可不是一開始就懂。記得第一次自己動手,雄心壯志買了牛腱肉,結果燉出來湯頭渾濁、牛肉柴得像橡皮筋,湯喝起來還有股說不出的怪味(後來知道大概是血水沒處理乾淨),超級打擊!那鍋湯最後的下場...嗯,我們就別提了(苦笑)。
後來,我可是卯足了勁研究學習,問遍身邊的煮飯高手,特別是請教了幾位很會煮菜的臺灣阿嬤,自己在家反反覆覆實驗,筆記寫了一大本,才終於搞懂這看似簡單的清燉牛肉湯作法背後,其實藏著不少眉眉角角。今天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分享我這些年摸索出來,集結傳統智慧與個人經驗的清燉牛肉湯作法。保證讓你避開我當年踩過的所有雷區,輕鬆端出一碗讓全家人驚豔的暖心湯品!
食譜:我的黃金比例與關鍵時間軸
首先,我們來聊聊「食譜」這檔事。網路上清燉牛肉湯作法百百種,有的步驟繁複,有的材料多得嚇人。我覺得啊,家常料理,簡單純粹才是王道。我的版本,講究的是呈現牛肉本身的鮮甜和湯頭的純淨,所以香料用得精簡,但每個環節的時間掌握很重要。
我的終極目標:
- 湯色清澈透亮,像琥珀一樣漂亮。
- 牛肉軟嫩入味,但絕不軟爛散開(筷子夾起來要完整)。
- 香氣自然醇厚,喝起來是溫潤甘甜的層次感,喝完嘴裡不會渴(表示沒亂加味精)。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整理出一個「懶人包」時間軸,跟著做就對了:
階段 | 所需時間 | 關鍵動作 | 目的與重點 |
---|---|---|---|
準備工作 | 約30-40分鐘 | 牛腱泡冷水、切塊;冷水下鍋汆燙,徹底洗淨血沫;備好辛香料、蔬菜 | 湯清澈的基礎! 血水去得乾淨,湯才不會渾濁有腥味。 |
燉煮階段 (一) | 1.5 - 2小時 | 牛肉塊、辛香料(蔥段、薑片、整顆蒜、洋蔥塊、蘋果塊)冷水下鍋,大火煮滾轉小火 | 釋放鮮甜! 冷水下鍋讓食材味道慢慢釋放。維持微滾狀態,勿大滾。 |
燉煮階段 (二) | 約1小時 | 加入白蘿蔔塊 | 增添湯的甘甜層次! 蘿蔔煮太久會化掉,影響湯色和口感。 |
調味與完成 | 約10分鐘 | 撈除辛香料殘渣;依喜好加鹽巴;試味道 | 點睛之筆! 最後才加鹽,避免肉質緊縮變柴。湯頭鹹淡調整在此刻。 |
靜置 (非必需但加分) | 至少30分鐘或隔夜 | 蓋著鍋蓋讓湯自然降溫 | 味道融合大升級! 靜置後湯頭更圓潤醇厚,層次更豐富。冷藏後油脂易去除更清爽。 |
這個表格是我失敗好多次才歸納出來的心血結晶,照著時間軸走,成功率超高!當然,每家爐火大小、鍋具保溫性不同,時間是參考,重點是觀察湯的狀態和牛肉的軟硬度。

食材:選對部位是成功的一半!
講完食譜規劃,來談談靈魂 - 食材。一碗好喝的清燉牛肉湯,食材的新鮮度和部位選擇,絕對是重中之重!
主角:牛肉部位大抉擇!
牛肉選得好,這鍋湯就成功一大半。不是所有牛肉都適合清燉!分享一下我的經驗談與常見部位的比較:
最推薦的「清燉專用」部位:
部位 | 特色 |
---|---|
牛腱心 (俗稱的「老鼠肉」) | 我的最愛!也是很多老師傅的首選。位於牛後腿,一條牛隻有兩塊。特色是肉質緊實有彈性,中間有漂亮的筋花紋路。燉煮後,肉質軟嫩不柴,筋的部分轉化為膠質,QQ的很好吃,而且久煮不易散開,湯頭也比較清澈。缺點是單價通常比較高一點,但值得投資! |
牛肋條 (靠近牛腩的部分) | 帶有適度的油脂和筋膜。燉出來的湯更油潤香濃一些,牛肉口感軟嫩帶點嚼勁。喜歡湯頭更豐腴感的人可以選這個。要注意挑選筋膜分佈均勻的,不要選太肥的,否則湯會過油。燉煮時間可能比牛腱心稍長一點點。 |
牛腩 (取其瘦肉比例高的部分) | 如果想控制油脂攝取,可以選擇牛腩中偏瘦、筋多的部位。燉煮後口感也不錯。但比起牛腱心,較容易散開,切塊要大一點點。 |
不推薦的部位:
- 油脂過多的部位 (如牛五花):燉出來湯會太油膩,破壞清燉的清爽感。
- 純瘦肉部位 (如板腱、菲力):燉煮後容易乾柴,口感不佳。
- 筋膜太厚或太硬的部位:燉煮時間需要非常長,且湯頭容易混濁。
我的真心話: 第一次嘗試清燉牛肉湯作法,強烈建議從牛腱心開始!成功率高,口感好,湯也容易清澈。買的時候可以請肉攤老闆幫你切塊,大小建議是約 5-6 公分見方。太小容易煮散,太大則不容易燉透。
配角:提鮮增味的靈魂夥伴
除了牛肉,其他材料的選擇也關係著湯頭的風味層次:
- 辛香料: 這是去腥增香的關鍵,但切記「點到為止」!過多會搶味。
- 老薑: 必備!帶皮洗淨,用刀拍裂(釋放味道)。大約 5-6 片厚片。薑的溫和辛香是臺灣清燉牛肉湯的標誌。
- 青蔥: 取蔥白部分(香氣濃),切長段。約 2-3 根。燉煮後會爛掉,記得要撈掉。
- 洋蔥: 半顆到一顆,切大塊。提供天然甜味與香氣基調。紅白洋蔥都可以,白洋蔥更甜。
- 蒜頭: 3-5 顆,整顆不剝皮洗淨(剝皮易煮化,湯會濁)。燉煮後蒜味很溫和。我試過不加蒜,總覺得少一味。
- 蘋果 (秘密武器!): 這是某位阿嬤教我的!加半顆蘋果(切大塊),能提供非常天然的甘甜,中和牛肉的厚重感,讓湯頭更清新、有層次。燉完幾乎無酸味,湯會帶點回甘。強烈推薦試試!
- 蔬菜: 主要提供清爽甘甜味。
- 白蘿蔔: 經典搭配!削皮切滾刀塊,大小和牛肉相當。在燉煮後段加入(太早加會煮化)。它吸飽湯汁後超美味。
- 可選加: 紅蘿蔔(少量,切塊,和白蘿蔔同時下)、荸薺(增加脆甜口感)。
- 水: 這很重要!請用「過濾水」或「飲用水」。自來水的氯味會影響湯的風味。水量要一次加足,完全淹過所有食材,大約高出 5 公分以上(因為燉煮過程會蒸發)。
- 鹽巴: 唯一調味料!品質好的海鹽或巖鹽。記住,最後階段才加!
小提醒: 坊間有些清燉牛肉湯作法會加八角、月桂葉甚至醬油。我個人極度不推薦!這些香料或顏色都會破壞清燉湯頭的純粹感。要喝濃鬱香料味的,請左轉找紅燒牛肉麵!我們追求的是「清」和「燉」的原味精髓。
做法:步步為營的療癒旅程
終於來到實戰環節!跟著我的步驟,深呼吸,慢慢來,享受燉湯的過程吧。這套清燉牛肉湯作法是我綜合各家精華的成果:
- 買回來的牛腱心(或其他部位)塊,先用「大量的冷水」浸泡至少 30 分鐘,最好能換水 1-2 次。你會看到水變紅,這就是在去除血水。這個步驟是湯清澈的超級重點! 千萬別偷懶!(我偷懶過,結果湯就是比較濁...)
- 泡完的牛肉塊,放入鍋中,加入「足夠淹過牛肉的冷水」,開「中大火」開始汆燙。切記是「冷水」下鍋!讓它隨著水溫慢慢升高,把內部血水逼出來。
- 水滾後,你會看到水面浮起很多灰褐色、髒髒的泡沫。這時候,保持滾沸狀態約 3-5 分鐘,讓雜質盡量釋出。然後,馬上關火。
- 把牛肉塊一塊塊夾出來,放在水龍頭下,用「溫水」(不是冷水!冷水會讓肉縮緊)仔細地把表面殘留的所有血沫雜質沖洗乾淨!沒錯,要一塊塊沖乾淨。這時的牛肉看起來應該是灰白乾淨的。沖洗的鍋子也要洗乾淨。
- 為什麼這麼麻煩? 因為這些血沫就是湯渾濁和腥味的最大來源!處理乾淨,後面就輕鬆了。相信我,這步絕對值得花時間。
- 準備一個厚實的湯鍋(鑄鐵鍋、砂鍋、厚底不鏽鋼鍋都好,保溫性佳),把處理乾淨的牛肉塊放進去。
- 加入拍過的老薑片、蔥白段、洗淨的整顆蒜頭、洋蔥塊,還有我的秘密武器 - 蘋果塊。
- 倒入「過濾冷水」,水量務必一次加足,完全淹過所有食材,並且高出 5 公分以上。
- 蓋上鍋蓋,開「大火」煮滾。看到鍋蓋邊緣冒出蒸氣、湯開始滾沸時,立刻將火轉到「最小火」,讓湯維持在「微微冒泡」的狀態(就是看到湯面有非常細小的泡泡偶爾浮起,但不會劇烈滾動)。
- 開始計時。蓋著鍋蓋,讓它這樣安安靜靜地燉煮 1.5 到 2 小時。期間請「盡量不要開蓋」,保持溫度和香氣。不用攪拌!相信我,它自己會好好的。
- 小火慢燉是讓肉質軟嫩不柴、湯頭清澈的關鍵。火太大,湯滾得太劇烈,肉會被沖散,湯也會變濁變白(乳化),就失去「清燉」的意義了。

- 燉了約 1.5 - 2 小時後(時間主要看牛肉塊大小和想要的軟度),開啟鍋蓋。這時牛肉應該已經接近你喜歡的軟度了(用筷子戳戳看,可以輕易刺穿但有阻力感)。把白蘿蔔塊(和紅蘿蔔塊,如果用)丟下去。
- 蓋回鍋蓋,繼續用最小火燉煮 大約 1 個小時。燉到蘿蔔塊呈現半透明狀,用筷子可以輕易戳進去就好。
- 時間到!關火。準備一個大湯勺和濾網(或漏勺),開始「撈渣」!把煮爛的蔥段、薑片、洋蔥塊、蒜頭、蘋果塊通通撈乾淨。這些傢伙已經功成身退,留在湯裡會影響口感。薑片有時會散開,撈仔細點。
- 現在,終於輪到鹽巴上場了!撒入適量的鹽巴,邊加邊試味道。記得,湯的鹹度在熱的時候嘗起來要剛剛好,因為冷了鹹味會被鎖住,感覺會淡一點點。我們的目標是帶出食材的鮮甜,而不是死鹹。個人心得: 我會先加少一點,攪拌溶解後試喝,不夠再加。一次加太多會後悔莫及!
- 調好味道之後,可以蓋上鍋蓋,讓湯就這樣靜置 至少 30 分鐘,甚至可以放到涼再冷藏。這一步「靜置」超級推薦!你會發現湯的味道變得更圓潤、更融合、更有層次感。熱的時候喝當然很棒,但冷藏隔夜後再加熱,風味簡直是飛躍性的提升!而且冷藏後,表面的牛油會凝固,很容易刮除,湯喝起來更清爽(當然,喜歡油潤感的可以保留)。
- 要喝的時候,把湯重新加熱(不要煮大滾)。
- 準備一個美美的湯碗,夾幾塊軟嫩的牛肉、幾塊入口即化的白蘿蔔,再注入清澈金黃的熱湯。
- 喜歡的話,可以撒上一點點新鮮的蔥花或香菜末增添香氣顏色。
- 拿雙筷子,捧起碗,先深深聞一下那純粹的香氣,再喝一口熱湯... 嗯!這就是辛苦大半天最完美的獎賞!牛肉的鮮、蔬果的甜、薑香的暖,都在這一碗裡了。

常見失敗排行榜 & 我的避雷針
在摸索清燉牛肉湯作法的路上,我也算是繳了不少學費。整理幾個最容易失敗的原因,大家引以為戒:
失敗症狀 | 可能原因 | 我的解決之道 (避雷針) |
---|---|---|
湯頭渾濁不清澈 | 1. 血水沒去乾淨 (泡水/汆燙/沖洗不徹底) 2. 火太大,湯滾太劇烈 3. 燉煮過程一直開蓋攪拌 4. 加了會讓湯濁的材料 (如醬油/剝皮蒜) |
嚴格執行「淨身儀式」! 全程最小火微滾。 蓋好鍋蓋,非必要不開蓋。 堅持只用鹽巴調味,香料精簡。 |
牛肉又乾又柴 | 1. 選錯部位 (純瘦肉) 2. 切得太小塊 3. 一開始就用熱水下鍋或滾水汆燙太久 4. 鹽巴加太早 5. 燉煮時間過長 |
選帶筋膜部位 (首推牛腱心)。 切 5-6 公分厚塊。 牛肉務必冷水下鍋汆燙。 鹽巴最後才加! 時間到用筷子測試軟度,夠軟即可。 |
湯頭有腥味 | 1. 血沫雜質沒處理乾淨 2. 薑、蔥等辛香料用量不足或品質不佳 3. 牛肉新鮮度不夠 |
徹底泡水、正確汆燙、溫水沖淨。 使用新鮮老薑、蔥白。 購買新鮮、有信譽的牛肉。 |
湯頭不夠鮮甜 | 1. 食材風味不足 (肉或蔬菜) 2. 水加太多 3. 燉煮時間不夠 4. 沒加提鮮秘密武器 (如蘋果) 5. 忘記靜置融合 |
選好肉好菜。 水量一次加足但不過量。 給足時間慢燉。 試試加半顆蘋果! 務必靜置或冷藏隔夜再喝。 |
蔬菜 (蘿蔔) 煮爛散開 | 太早加入蔬菜燉煮 | 蘿蔔務必在牛肉燉軟後的最後一小時再加入。 |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清燉牛肉湯作法更有信心了呢?其實啊,掌握幾個大原則:選對肉、血水去乾淨、小火慢燉、最後調味、靜置加分。多練習幾次,你也能成為清燉高手!每次成功的清燉牛肉湯作法帶來的成就感,真的會讓人上癮。特別是看到家人朋友喝完湯滿足的表情,啊,一切都值得了!
Q & A:關於清燉牛肉湯的常見疑問
Q: 清燉牛肉湯可以隔夜嗎?隔夜後會不會變味?
A: 完全可以!而且非常推薦!隔夜冷藏後的湯,味道經過沉澱融合會變得更醇厚、更鮮美(這就是所謂的"熟成")。記得湯要完全放涼後再密封冷藏。喝之前取出需要的量再加熱即可(不要整鍋反覆煮滾)。表面的凝固油脂,加熱前可以選擇刮掉或保留。冷藏建議 3 天內吃完,冷凍則可儲存 1-2 個月。
Q: 汆燙後的浮沫一定要用溫水沖洗嗎?用冷水沖會怎樣?
A: 強烈建議用溫水(約手摸覺得溫熱的程度)沖洗。因為汆燙後的牛肉表面是熱的,如果用冷水突然降溫沖洗,熱脹冷縮的原理會讓牛肉的纖維急速收縮,肉質容易變緊實變柴,影響後續燉煮的軟嫩度。溫水可以溫和地洗掉髒汙,同時不會讓肉質變硬。
Q: 清燉牛肉湯的湯底可以拿來煮麵或做其他料理嗎?
A: 當然可以!而且超棒!這就是所謂的"高湯"啊。煮麵條(就是清燉牛肉麵了!)、煮粥、燉白菜、煮火鍋湯底、代替水來蒸蛋... 用途超級廣。因為我們只用了鹽調味,湯頭本身很純粹,所以作為基底非常百搭。記得如果要煮麵,麵條最好另鍋煮熟再放入湯中,避免湯變糊掉。用不完的湯底可以冷凍儲存,隨時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