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早餐,你們腦海裡浮現什麼?熱騰騰的飯糰?香噴噴的蛋餅?還是油滋滋的蘿蔔糕?對我這個早餐當成皇帝餐在吃的老饕來說,沒有一杯醇厚的豆漿在旁邊壓陣,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尤其天氣冷的時候,捧著那杯暖呼呼、散發著天然豆香的豆漿,簡直是一天完美的開始!講到喝豆漿好處,老一輩總說「好營養」、「補身體」,年輕一代可能覺得它「很傳統」,甚至有人嫌它「有豆腥味」,但我必須說,這碗看似平凡的白色飲品,裡頭藏著的學問和喝豆漿好處,真的比你想像的多得多,當然,也不是人人適合、喝對方法更重要!今天就讓我用真實的胃和經驗,跟你聊聊這碗陪伴台灣人無數個早晨的「國民飲料」吧!
目錄
喝豆漿好處真的那麼神?我的身體告訴我答案
還記得去年公司體檢報告出來,膽固醇那欄有點驚險地踩在邊緣線上(醫生說是 LDL 偏高啦)。我媽知道後,第一句話就是:「叫你少喝點手搖飲!以後早餐奶茶改喝無糖豆漿啦!」說實話,一開始真的不太習慣,總覺得豆漿沒那麼順口、不夠甜。但撐過那段「戒糖期」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幾個月後回診追蹤,那個紅字居然乖乖退回安全範圍!雖然我知道這絕對不是單靠豆漿的功勞(我也努力運動了),但醫生也點頭說:「用豆漿取代含糖飲料,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對心血管確實有幫助。」這就是喝豆漿好處最直接的證明之一啦!它裡頭那些植物性蛋白和不飽和脂肪,真的是身體的好朋友。
還有一點讓我超有感的,就是腸胃蠕動變得更順暢了!以前偶爾會遇到「卡卡」的窘境,自從養成早上喝一杯豆漿的習慣(通常搭配全麥饅頭或地瓜),那個「順暢感」真是讓人心情愉悅(懂的都懂)。我想,這大概要歸功於豆漿裡頭的膳食纖維和寡醣,它們就像腸道益生菌的營養大餐,讓我們肚子裡的小幫手工作得更賣力!這真的是長期下來才體會到的隱藏版喝豆漿好處。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隔壁棟那位活力滿滿的陳阿姨。她可是我們社區的「豆漿代言人」,每天風雨無阻都要喝上一杯自製豆漿。她常掛在嘴邊:「女人啊,到了我這年紀,靠豆漿補充植物性雌激素,什麼燥熱、睡不好,改善很多啦!」雖然我不是女性,無法親身驗證這點,但看她氣色紅潤、走路有風的樣子,再加上許多研究都支持大豆異黃酮對舒緩更年期不適的潛在喝豆漿好處,我想阿姨的親身經歷確實有它的道理。
常見早餐飲品營養成分快速比一比 (每100毫升大約值)
營養成分 | 無糖豆漿 | 全脂鮮奶 | 常見奶茶 ☕️ | 美式咖啡 ️ | 果汁 (柳橙汁) |
---|---|---|---|---|---|
熱量 (大卡) | 約33 | 約61 | 約70-90 | 約1 | 約45 |
蛋白質 (克) | 約3.3 | 約3.1 | 約1 | 極微量 | 約0.7 |
脂肪 (克) | 約1.8 | 約3.5 | 約3-5 | 極微量 | 約0.2 |
糖 (克) | 約1.0 | 約4.7 | 約10-15 | 0 | 約10 |
鈣 (毫克) | 約15 | 約110 | 約30 | 極微量 | 約10 |
備註 | 植物性蛋白、低糖低脂 | 鈣質豐富 | 高糖、含奶精飽和脂肪 | 低卡提神、但無蛋白質 | 高糖、維生素C |
📌 老饕點評: 豆漿在熱量、脂肪和糖分上相對有優勢(特別是選無糖的),又能提供優質植物蛋白。補鈣雖不如牛奶,但整體作為日常飲品,對健康負擔較小,喝豆漿好處在控制體重與心血管健康上更明顯。奶茶...嗯,就當作偶爾的放縱吧!
一碗白漿藏黃金!拆解豆漿的營養密碼
豆漿為什麼被稱為「植物界的牛奶」?關鍵就在於它那豐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意思就是它包含了我們人體沒辦法自己製造、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9種必需胺基酸。對於像我這種不太愛吃一堆肉(尤其是紅肉)、或是吃素食的朋友來說,豆漿絕對是補充蛋白質的超級好夥伴。每次健完身,比起喝高蛋白粉(那口感有時實在粉粉的),我更喜歡來杯冰冰涼涼的無糖豆漿,感覺更天然、身體也沒負擔。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喝豆漿好處!
除了大名鼎鼎的蛋白質,豆漿還有幾樣「隱藏版」營養素,常常被忽略:
- 大豆異黃酮: 就是陳阿姨口中那個「女人的寶貝」。它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結構類似人體雌激素,但作用溫和許多。研究顯示它有助於調節體內荷爾蒙平衡,對舒緩更年期症狀(像熱潮紅、盜汗)和維護骨質健康有潛在好處。年輕人喝當然也沒問題,當作日常保養。
- 大豆卵磷脂: 聽過它對腦部很好吧?沒錯!它是構成腦神經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我自己在需要長時間專注寫企劃案時,豆漿也是我的桌上常客(雖然心理作用可能比較大?哈)。它還能幫助乳化脂肪,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 鉀、鎂: 這兩種礦物質是維持肌肉正常收縮、神經傳導和心臟規律跳動的超級助手。現代人外食多,常常鉀不夠、鈉超標(就是吃太鹹啦!),容易水腫。喝豆漿就能順便補充一些鉀,幫助身體把多餘水分排出去。這點我特別有感,尤其前一天吃太鹹的話。
- 維生素B群 (尤其B1、B2、葉酸): 這是身體能量代謝的小幫手,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換成活力來源!葉酸更是紅血球生成的重要角色。早上沒精神?也許來杯豆漿比咖啡更實在(但提神效果當然沒咖啡快啦)。
說到鈣質,很多人會問:「豆漿的鈣質不是比牛奶少很多嗎?」沒錯,單純比含量,豆漿確實比不上牛奶(見上面表格)。豆漿本身的鈣含量不算高。不過,現在很多市售豆漿都有額外添加碳酸鈣(就是礦物質鈣)來強化鈣質。挑選時注意營養標示,選擇「高鈣」或營養標示上每100毫升含鈣量超過120毫克以上的產品,就能有效補鈣了。我自己會特別挑有加強鈣的品牌,畢竟骨本很重要!
不是人人都適合!喝豆漿也有禁忌與副作用
講了這麼多喝豆漿好處,好像它完美無缺?NO!NO!NO!我這個胃可是親身經歷過教訓的。記得有一次,空腹咕嚕咕嚕灌了一大杯冰豆漿下肚,結果不到半小時,胃就開始抗議,脹氣脹得超不舒服,還一直打嗝(尷尬!)。那次經驗讓我學乖了:豆漿真的不適合空腹喝,尤其冰的對腸胃刺激更大! 最好搭配一點澱粉類食物一起吃(像饅頭、麵包),讓消化更順暢。
喝豆漿前必看!這些族群要特別留意
- 易脹氣、腸胃敏感者: 豆漿裡的某些寡醣(像棉子糖、水蘇糖)雖然是益生菌的食物(好處),但我們人體缺乏分解它們的酵素,它們會直接跑到大腸被細菌發酵,過程中就會產生氣體。如果你本來腸胃就比較弱、容易脹氣或腸躁症,喝豆漿(尤其是大量或太濃的)可能會讓肚子更不舒服。我自己學到的教訓是:喝溫的、適量、慢慢喝,不要一次灌太快太猛。
- 腎臟功能不佳者: 豆漿的蛋白質含量高,雖然是植物性的,但蛋白質代謝最終產物仍需經過腎臟排泄。如果腎臟功能已經受損(特別是慢性腎臟病中後期患者),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這類朋友務必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精確計算每天所需的蛋白質量,豆漿的份量也要嚴格控制。別以為植物性蛋白就可以無限量暢飲!
- 痛風或高尿酸血症患者: 豆漿的「普林」含量屬於「中普林」等級(大約每100公克含25-50毫克普林)。重點來了:雖然黃豆本身普林不低,但製作成豆漿後,因為加水稀釋,普林濃度其實降低了許多(比直接吃整顆黃豆或傳統豆腐低)。現行營養學觀點普遍認為,適量飲用豆漿(例如每天1-2杯),對尿酸控制的影響並不像過去認為的那麼大,甚至可以作為動物性蛋白質(如紅肉、海鮮)的替代品。不過,每個人狀況不同,急性發作期還是建議暫停食用黃豆製品,平時也要留意份量,並觀察自身反應。最保險的做法是諮詢你的醫生或營養師,評估個人狀況。
- 甲狀腺機能低下正在藥物治療者: 大豆中的異黃酮可能輕微干擾甲狀腺荷爾蒙的合成,並且可能影響甲狀腺藥物(如Levothyroxine)的吸收效率。通常建議,服用甲狀腺藥物後,間隔至少4小時再飲用豆漿或食用其他大豆製品,避免藥物效果打折。這點千萬要注意,別讓藥白吃了!

另外,有些人會對大豆蛋白過敏,這比較少見,但一旦過敏反應可能很嚴重(如皮膚癢、起疹子、呼吸困難)。如果喝完豆漿出現不適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
怎麼喝最聰明?最大化豆漿好處的訣竅
知道喝豆漿好處多,也知道注意事項了,那怎麼喝才能讓這碗黃金飲品發揮最大效益?我這些年累積了一些心得:
- 挑選是關鍵:眼光放亮點!
- 成分單純至上: 拿起瓶子,先看成分表!理想狀態應該只有「水、非基因改造黃豆」這幾樣。什麼「蔗糖素」、「香料」、「黏稠劑」、「焦糖色素」...這些額外加的東西越少越好。加了料的,風味或許討喜,但對健康加分有限。
- 無糖優先: 糖分絕對是現代飲食的大魔王。追求喝豆漿好處,當然要選「無糖」或「低糖」(微糖)的。豆漿本身的天然微甜(來自黃豆),其實細細品嚐就很棒。市售全糖豆漿的含糖量真的很驚人,一杯可能就接近一天建議添加糖攝取量的一半了!我現在都買無糖的,真的想喝甜一點,自己回家加一點點蜂蜜或黑糖控制份量。
- 認明非基改標章: 台灣有嚴格的「非基因改造」標示規定。基因改造作物仍有爭議,為了安心,我習慣挑選包裝上有清楚標示「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並有相關認證圖示的產品。多花幾塊錢買安心,值得!
- 殺菌方式要注意: 傳統市場的散裝豆漿雖然風味足,但保存不易,風險較高。超商或超市賣的包裝豆漿,通常經過「超高溫瞬間殺菌(UHT)」或「高溫高壓滅菌」,保存期限長也相對安全。記得買回家也要儘快喝完,開封後務必冷藏並在期限內(通常是2-3天)飲用完畢。看到瓶身膨脹或有酸味怪味,千萬別捨不得,直接丟掉!
- 黃金搭檔,營養加分:
- + 全穀雜糧: 這是我最愛的組合!豆漿配燕麥粥、全麥吐司、雜糧饅頭、地瓜、南瓜...完美!豆漿的蛋白質搭配全穀類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營養均衡,飽足感更持久,血糖上升也比較平穩。早上這樣吃,到中午都不太會餓得發慌亂吃零食。
- + 雞蛋: 有些人會爭論豆漿能不能配雞蛋?答案是:當然可以! 過去謠傳會影響吸收,早就被現代營養學打破了。豆漿的植物蛋白和雞蛋的動物蛋白,來源不同,搭配吃反而讓胺基酸組成更完整豐富。一顆水煮蛋配一杯無糖豆漿,就是超方便的優質蛋白質早餐。
- + 堅果種子: 在豆漿裡撒點芝麻粉、亞麻籽粉、或是加一匙無糖花生醬(要純花生做的哦!),不僅增添風味層次,更能補充豆漿裡相對較少的健康脂肪(Omega-3)和維生素E。口感也更豐富!
- 份量與時機:適量為王,別當水喝!
- 一天1-2杯剛剛好: 雖然喝豆漿好處多,但任何食物過量都不好。一般建議,成人每天飲用1-2杯(每杯約240ml)是比較適合的份量。這樣既能獲得豐富營養素,也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或造成特定族群的負擔。把它當成飲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避免完全空腹: 就像我慘痛的教訓,特別是腸胃敏感的人,最好隨餐或在餐後喝,搭配其他食物一起食用。
- 溫熱最佳: 從中醫角度和現代醫學看,溫熱的食物飲品通常比較不刺激腸胃。冰豆漿雖然夏天喝很爽,但對身體的負擔較大。我現在都習慣稍微回溫一下再喝。

關於喝豆漿,你一定想問這些! (Q&A)
- 小朋友可以喝豆漿嗎?會不會影響發育或性早熟?
答: 當然可以喝!1歲以上幼兒如果沒有大豆過敏,就可以適量飲用豆漿作為牛奶之外的選擇(但1歲前仍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台灣兒科醫學會和許多國際研究都指出,適量攝取豆製品(包括豆漿)不會導致性早熟。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作用溫和,含量也遠低於可能產生藥理作用的劑量。選擇無糖或低糖豆漿,並注意營養均衡即可。重點是不要用豆漿完全取代成長所需的其他營養來源如奶類、肉類、蔬果等。 - 聽說痛風不能喝豆漿?是真的嗎?
答: 觀念要更新了!過去認為豆漿普林高,痛風患者要完全避免。但現在研究發現,適量飲用豆漿(如每天1杯)並不會顯著提高痛風發作風險(比起紅肉或帶殼海鮮)。豆漿屬於「中普林」食物,製作過程加水稀釋已降低濃度。重點在於「適量」和「避開急性發作期」。對於痛風患者,更應避免的是高果糖飲料、酒精(尤其啤酒)、過多紅肉與內臟、帶殼海鮮等。當然,個人體質差異大,如果發現自己喝了豆漿關節就不舒服,那就避開;若無不適,適量飲用是允許的,同時務必搭配充足水分。最穩妥還是諮詢醫生。 - 女生經期來可以喝豆漿嗎?喝冰的會不會更痛?
答: 經期當然可以喝豆漿!豆漿溫熱著喝,還能提供營養和溫暖。至於「冰的」會不會加重經痛?這主要看個人體質。有些女生體質偏寒,喝冰飲確實可能刺激子宮收縮更劇烈,導致不適加劇。如果你本來就容易經痛,或有明顯「寒性」體質(如手腳冰冷、怕冷),月經期間就避免冰飲,選擇溫熱的豆漿吧!如果平常喝冰的都沒事,經期喝也沒不適,那當然沒問題。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最重要!
從胃脹氣的教訓到體檢紅字的改善,這碗陪伴無數台灣人早餐桌的白色醇漿,確實帶給我許多身體的對話與改變。喝豆漿好處絕非空穴來風,它那扎實的植物蛋白、對心血管的友善、以及豐富的微量營養素,都讓它在現代飲食中佔有一席之地。當然,它並非仙丹妙藥,也有其限制和需要注意的族群(脹氣、腎友、特定疾病患者要留心)。關鍵在於「聰明選擇」(無糖、非基改、成分單純)、「適量飲用」(每天1-2杯剛剛好)、「正確搭配」(配全穀、雞蛋、堅果更營養)。避開空腹灌冰飲的地雷,溫熱著細細品味那份純粹的豆香,才是享受這份喝豆漿好處的王道。
還在猶豫嗎?明天早餐,別再只點奶茶或咖啡了,試著換一杯濃醇香的無糖豆漿吧!也許,你的身體也會開始告訴你,它的美好。